这令自主品牌车企高管们感到心寒与焦虑,“我们对当前自主品牌的看法和大家一样,我们也处于最艰难的时刻。”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刘卫东如此表示。事实上,此番自主品牌的跌破红线既在情理之中,又在意料之内。在业界看来,合资品牌在产品和价格上的集体下探、自主品牌自身战略“弯路”和内耗等,都令自主品牌压力重重。
而自去年9月以来,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经出现“跌跌不休”的七连降。而意料之外则表现在,今年大势并非不好。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7.4%的增长;而国内汽车整体销量增长了6.58%,乘用车增幅为7.86%。更为重要的是,自主品牌在品质上,开始出现明显的提升。
在第三方调研机构J.D. Power 日前发布的2013年中国汽车客户满意度新车质量榜单中,广汽传祺、启辰、荣威和纳智捷的表现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J.D.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博士称,“2000年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为396个PP100(每百辆车的问题数);而2013年差距仅为51个PP100。此外,在2013年车辆可靠性研究中,自主品牌宝和MG分别名列第12和第15位,车辆可靠性表现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”
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笑言,“两年前我曾预测称,自主品牌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,但回头看来现在是更黑了。”不过,徐留平称,“自主品牌正在去泡沫化,正凝聚黎明前的力量。”
自主挣扎
“限购之后,肯定更不好卖了。”杭州一家自主品牌经销商告诉记者,“厂商对我们的销量目标确实下调很多。但经销商要想生存,也并不容易。有些干脆酝酿转做合资品牌。”随着限购的此起彼伏,自主品牌在京沪穗等一线城市份额连续下滑。
此外,此前刺激政策的停止也令自主品牌少了推手。中日钓鱼岛风波时,日系车受重创,这令自主品牌看到了机会。而现在,日系品牌已经全面复苏。
这让还在“升级过程中”的自主品牌面临更大的挑战。更为重要的是,来自合资企业的产品下探和渠道下沉,与自主品牌直接进行贴身肉搏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称,“在中国汽车市场,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的竞争现在才真正到了短兵相接的阶段。”按照董扬的表述,此前,外国品牌走高端、中国品牌走中低端,双方互不干涉。最近两年合资车企在低端车和廉价车领域布局,价格下探至七八万元,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。
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坦陈,2013年起,全新捷达、全新威驰、致炫等合资小型车的低价上市,使得自主品牌原有的价格优势锐减。
随一二线城市市场日趋饱合,合资车企“渠道下沉”运动已经做了好几年,连进口豪华品牌都开始将三四线城市作为渠道重点。自主品牌庞大的网络布局优势不再。徐留平坦陈,“我们以前到乡镇去,乡镇都是自主品牌,现在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都在大量选用合资品牌。”
更为重要的是,自主品牌自身,也面临着“成长的烦恼”。
“自主品牌这几年的发展,走了一些弯路。”汽车资深分析师张志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