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重困境制约自主品牌发展
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,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出现了较大衰退的大环境下,我国的汽车市场尤其是乘用车市场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势头。我国汽车总产量从2008年的934.51万辆,跃升到2012年的1927.18万辆,2013年更是达到产销接近2200万辆的水平。但与我国汽车产销市场的整体快速发展相比,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却陷入了发展速度急速放缓、市场份额连连下降的困境。
一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持续下降。今年1-5月,我国汽车销量近1000万辆,其中乘用车超过800万辆,增速近14%。但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仅为306.4万辆,同比增长不足1%,市场占有率为37.97%,较上年同期下降3.8%。1-5月,我国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16.04万辆,较上年同期下降15.8%;市场占有率为22.5%,比上年同期下降5.7个百分点。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呈连续、全面的下降趋势。
二是自主品牌汽车出口量节节下滑。在我国整车出口于2012年突破100万辆出口量以后,2013年我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97.73万辆,比2012年下降7.5%,其中乘用车出口59.63万辆,同比下降9.8%。今年以来,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下降的势头仍然没有止住的迹象,1-5月我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36.33万辆,比上年同期下降9.8%,比前4个月扩大0.5个百分点。
三是自主品牌中高端化努力受挫。作为自主品牌里面赢利能力最强、以SUV产品竞争力见长的车企,长城汽车不仅在今年4、5月份均出现汽车销量两年来的同比、环比同步下滑,而且其旗下新车型哈弗H8两度推迟上市。一汽轿车的中高端品牌奔腾B90在2013年的销量仅1.03万辆。海马、力帆汽车等推出的中高端汽车产品也销售惨淡。长安汽车的高端品牌汽车计划已经被搁置。可以说,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高端化战略已经陷入几乎全面失利的境地。
缘何陷入三重困局
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之所以陷入三重困境,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。
一是粗放式增长下核心技术与品牌影响力提升缓慢,综合竞争力不足。2002年以来我国小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,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采用粗放式增长方式,产品多线出击,推行多品牌战略,但由于资源分散使用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加剧,均先后陷入困境,以至于不得不做战略性调整与转型。奇瑞、吉利均先后启动“归一“的去多品牌化行动,由此导致的产品断档与渠道调整影响了其销售。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虽然通过逆向开发取得了一些实用技术,但由于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,研发投入低,基础技术储备不足。我国全部自主品牌汽车的年产销量不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