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价车在中国吃不吃香,“是否廉价”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。比如,原来满街跑的奥拓如今成为稀有生物,做小型车顶尖的铃木早已沦为三线品牌。相反,曾经的“小别克”赛欧即使挂上了雪佛兰标,精简了配置,价格调整到合适的区间,还是能卖得火热。
有人说,所谓廉价车,就是以超低的价格,提供普通品质。当然,不是所有车企都有资格做廉价车的。大众、通用、福特可以做,铃木、菲亚特最好别提这个字眼。至于自主品牌,以前就是廉价车,现在品质上升了,制定价格策略还是谨小慎微,生怕消费者不认可。
一些跨国车企的聪明之处在于,“技术过剩”、“质量过剩”喊得多了,消费者笃信不疑,相信他们在看不见的地方用了真材实料。在没将“廉价车”计划公告天下的时候,早有车企在中国做了降成本不降价的尝试,效果很好。
当然,别以为降成本就是减配,那种做法太容易“招黑”。有了品牌力的保护,就可以更彻底降成本,如更换低技术含量的悬挂系统和制动器,降低生产工艺标准、精简零部件等等。有些降成本的方式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,或者在关键时刻才掉链子,消费者不是专家,第一次买车的人,基于对品牌的信任,很少会产生怀疑情绪,也很少会将不良感受归咎于制造商。
廉价车到底降了哪些成本,合资车企不会向消费者公示。在普通消费者看来,曾经“质量过剩”的合资品牌回归正常,是完全可以接受的。自主品牌在多年来被妖魔化的环境下,即使技术和品质力超越了同价格的合资廉价车,仍然可能不被消费者选择。
有趣的是,一些自主品牌在海外的名声比在国内更响。奇瑞的A3在埃及是当高档车卖的,定位于医生和律师等高收入群体,口碑甚至超越了一些日韩品牌,价格也不便宜。吉利的帝豪EC7在欧洲NCAP碰撞测试中获得了87分的高分,两年前已敲开欧盟市场大门,该车今年出口预计将达6万辆。
从海外媒体对中国车的评价来看,一些自主品牌已经摘掉了“廉价车”的帽子。但在中国,自主品牌要和合资车企的廉价车品牌正面对战,还是有难度的。从前,自主品牌的生存逻辑是,A级车卖A0级合资车的价格,B级车卖A级合资车的价格,以此类推。如今,随着合资品牌廉价车的爆发,这一策略已经失效,但自主品牌的综合实力也在多年磨练中得到了质的提升。
尽管消费者观念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,但作为民族企业,自主品牌深知多年来因技术和品质不足所遭受的偏见,这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其拼命争得的那份市场份额。可以想见,以高利润为追求的合资品牌,在推出廉价车的时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