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战争无处不在。去年12月底,丰田屈服,拿出11亿美元赔偿美国消费者。而再在早些时候,美国政府还出手“拿下”现代起亚,理由油耗夸大,现代起亚不得不拿出巨额资金赔偿90万个车主。两起事件中,美国政府的“果敢”、“霸气”展露无遗。同为汽车大国的中国,两起事件中,均没有任何收获,“以适当措施回报用户”,这是丰田在同一事件上给予中国消费者的答复。法律法规缺失,政府有关部门维权意识淡薄,让跨国公司有空子可钻,也许,中国该向以下国家学习“汽车战争”。
美国:霸气、护短、不讲道理
为何盯上现代起亚?数据显示,现代2012年10月份在美国售出5.27万辆,去年累积销量达到59.85万辆,起亚汽则销售4.245万辆,累积47.74万辆。两者累加,已达到106.75万辆,继2011年之后,韩国第二次在北美年销量突破100万辆。增速之快,增幅之大,令人为之侧目,令美国人为之胆寒。分析人士认为,这已经严重威胁到克莱斯勒、福特、通用等美国本土车企的生存,政府再度出手,在意料之中。每年销售100万辆汽车,每辆汽车零件超过两万个,想找些毛病还不容易?
纵观历史,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出手。2009年底到2010年初,美国要求丰田大量召回,数量超过千万辆,理由是电子节气门存有瑕疵。丰田被迫召回,但拒绝低头,丰田社长亲到美国面对质询。但也正是在2010年,福特盈利超过66亿美元,克莱斯勒全年实现利润7.63亿美元,新通用顺利IPO,重新上市;北美市场份额下滑的只有丰田。
再往前,1985年,美国高速路交通管理局接到车主投诉,称奥迪5000车型(奥迪当时在美国的主打产品)在行驶当中会自动加速并导致失控。奥迪在美国政府压力之下,召回超过25万辆,遭受沉重打击。1985年,奥迪在美国销量达到7.4万辆,1991年下降至1.2万辆,直至2000年,奥迪才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。
点评: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,拥有世界第二大新车市场和最大的二手车市场,有足够底气说,爱来不来。
俄罗斯:强势、直接,认准就去做
俄罗斯有强势的汽车政策,这些政策让中国许多自主品牌败走麦城。2007年以前,俄罗斯汽车政策较为宽松,奇瑞、吉利、长城出口俄罗斯达到巅峰,接近5.7万辆。但从2008年开始,形势急转直下,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全面采取紧缩政策,不仅限制在当地组装、建厂,而且增加新车上市前检测项目。2009年,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迅速滑落至区区数百辆。从2010年开始,俄罗斯还甚至单方面提高汽车关税,逼迫中国自主品牌退出。至目前,只有通用、大众等为数不多的汽车巨头能勉力维持。
显然,俄罗斯打算将国内市场留给自己。俄罗斯汽车有着辉煌的过去,“伏尔加”曾被广泛地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公务用车,后来由于苏联解体,发展陷入困境。直到2008年,在限制汽车进口的同时,俄罗斯加大对伏尔加的扶持,提供大量的无息贷款。2012年上半年,该品牌净利274亿卢布;1~9月份销量增长1.8%,共销售451770辆。
点评:俄罗斯幅员辽阔,汽车保有量低,市场潜力可谓无限,但就是不开放,留着给本土车企。
欧洲:抱团、自信、自傲
诸多发明中,欧洲最引以为傲两方面,一是足球,二是汽车。欧洲人一直认为,世界足球的中心在欧洲,汽车也是如此。欧洲汽车曾出现“百家争鸣”局面,但逐渐一统到大众麾下。二战后,大众先后吞并奥迪、斯柯达、西亚特、布加迪、宾利等多个品牌,今年更是拿下保时捷,品牌多达12个。为何是大众?原因是欧洲不愿也不会卖给除欧洲之外的汽车品牌。只有内部消化不了,才会卖给同为英语语系的美国、印度。吉利是从福特手中买下沃尔沃,如果直接与瑞典政府面谈,估计周期更长。
在欧洲,日系、美系、韩系日子都不好过,销量仅是欧系车零头。仔细留意欧盟每月排名前十车型,清一色欧系车。购买汽车时,欧盟民众首选欧系车,这无关政策,无需引导,纯粹是悠久汽车文化和历史留下来的底蕴,自信且自傲。汽车进口方面,欧盟制定严格的安全和环保条例,门槛高高在上,中国自主品牌曾尝试进入,可每一次都铩羽而归。
点评:一百年之后,欧洲还会是欧系车的天下。
日韩:团结、疯狂、自律
日本和韩国都是从国内市场起家,进而走向全球。在这两个国家马路上行驶的车辆,超过90%为本土车型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韩国开始合资并引进技术,与中国类似,只是时间提前十年。当时现代引进三菱技术,起亚与日产展开技术合作,大宇则与通用合资。一开始投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