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动车二十年,野蛮式生长造就了无数亿万富翁,甚至还出了两家上市公司,值得庆贺。
但,行业危机也是显而易见,且不是某一家的问题,而是全行业!
一是,被国家忽明忽暗的政策搞死。虽然在电动车协会和龙头企业的再三努力下,新国标被一而再再而三的“暂缓实施”,但总拖着也不是事,总有拖不动的那一天。而这一天已经不远,如果不从根本上让电动车取得合法的速度、重量、外观和功能,向新国标低头,要么全中国的电动车都成了丑到爆的四不像,要么老百姓全都要放弃电动车,改回自行车或选择共享汽车!
二是,被流动频繁的人才困境拖死。人才流动是好事,可以带动资源再分配,但如果这些人才都是一个池子里,喝完了东家的喝西家的,用自己在东家的“一招鲜”挪到西家再耍耍,等玩不转了再换一家,总有稀罕的老板买单。而这样的最终结果就是,全行业同质化,价格透明化,配套透明化,无论是产品、采购、营销全都是凭几个能人在那里不断炒冷饭,倒霉的是客户今天让做甲品牌,销售一换东家,就开始游说换乙品牌。这就是为什么李一男这个外来户可以赋予小牛不一样的新鲜感,因为他没有那些行业潜规则,不懂电动车什么款型好卖什么款型不好卖,他有着自己对这个行业局外人的认知,但却是最有差异化的认知。
三是,被黑心无良的杂牌挤死。制造行业最典型的一种死法就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只要老板心够黑,胆够大,完全可以视法律于不顾,生产害人害己的不良产品,这些产品一旦卖出去,伤害的是遵纪守法做好车的企业和品牌,同时也让整个行业陷于失信境地。
未来,电动车行业经过二十年的“内战”,相信不超过3年,就将转变为“外患”,这块蛋糕仅仅被传统电动车企业吃了1/3,还有2/3不是不想吃,是无意识或没能力去吃,当外脑挟亿万资本和智造人才大举进入的时候,除了几个一线品牌和靠性价比打天下的“小强”品牌,还能剩多少企业可以和“外星人”抗衡?
(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。)